二、当时禅法之考察
在探究大慧禅法之特色前,对其时代背景和禅门本身,必须有一概要的了解。
约而言之,从六祖慧能禅师立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来,经南岳、青原两大师,至马祖、石头诸大师之努力弘化,禅宗就像一位天才画家笔下的新世界,随意一抹,都有不可言宣的新意;简单两笔,都是淋漓尽致的创意。活力充沛的禅师们,薪尽火传地留下令人景仰的典范。
然而随着大唐的没落,禅宗亦面临生机不再的命运。从清凉文益禅师( 八八五—九五八,唐末至后周年间)的《宗门十规论》中,可以看出当时禅门之弊病有十项之多(卍续藏一一〇册,四三九页。十病依序为:自己心地未明亡妄为人师,党护门风不通议论,举令提纲不知血脉,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理事相违不分触净,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不通教典乱有引证,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护己之短,好争胜负)
不分沩仰、云门、曹洞、临济,这些弊病蔓延在各宗派间,清凉文益禅师于痛陈十病后,发出“像季之时,魔强法弱,假如来之法服,盗国王之恩威;口谈解脱之因,心弄鬼神之事;既无愧耻,宁避罪僭。今乃历叙此徒,须警来者”(同上,四四一页)的严重警告。
总之,禅的弊病是因欠缺创造力,因循苟且累积而成。早期禅师们在山野水边,奋其赤手搏虎的勇气,对无始来的无明习气,展开生死立判的战斗。摆在禅师眼前的只有解脱或轮回。若无生死以之的态度,只有入驴胎马腹的命运。然而这些精神,似乎在光阴之流中被冲淡了,参禅学道不再是一种生命的挑战,无怪乎有大见识的文益禅师要发出如此沉重的呼吁。
再者,法无强弱,因人不同,五家之分,亦不过祖师们之个人气力和创造性而异。若拾人牙慧,专务师说,则只有徒增门户之贡高我慢,文益禅师称此病为“党护门风,不通议论”。禅若非有所得,而从自己胸襟中一一流出,则捏拳竖拂,谈心说性,都不干自己生死大事。
有僧问五祖法演禅师“如何是临济下事?师云:五逆闻雷。学云:如何是云门下事?师云﹕红旗闪铄。学云:如何是曹洞下事?师云:驰书不到家。学云:如何是沩仰下事?师云:断碑横古路。僧礼,师云:何不问法眼下事?学云:留与和尚。师云:巡人犯夜。乃云:会即事同一家,不会则万别千差。”(大正藏四七册,六六五页下)
其弟子圆悟克勤禅师亦谓:“自曹溪散席以来,数百年间列剎相望,各各握灵蛇珠,人人抱荆山璧,有照有用有权有实,提振向上宗风,传持正法眼藏,要且百川异流,同归大海,千种百匝无出一源。”(大正藏四七册,七三四页上)。
在第一流之法演、圆悟禅师眼中,五家之分,不过教人手段,若达真际,岂有二途?
《指月录》载大慧禅师“尝疑五家宗派,元初只是一个达磨,甚么有许多门庭?”又“过郢州大阳,见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圣首座,师周旋于三公会下甚多,尽得曹洞宗旨。见其授受之际,必臂香以表不妄付。师念曰:禅有传授,岂佛祖自证自悟之法?弃之,遍历诸方。”(《指月录》卷三一,卍续藏一四三册,三三五页)
由此可看出五家说法在北宋时,已极普遍,若非颖悟之士,自挺于时伦之外,只有依样画葫芦,迷糊于五家宗旨而忘却自家重要事。
禅从慧能大师“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以下,就给人一新耳目之感,牛行虎视的马祖道一禅师奋其狮虎般的威力,泉涌般的智慧,将慧能大师播下之禅法的种子,栽培灌溉而得在中土开花结果。
其后诸祖师之学禅开悟弘扬,都在一种最深刻的教育中锻炼出来,禅的生命在大禅师的生命过程中,可以得到最佳的说明。甚至除了直接面对禅师的生命过程,我们很难再用其他方法,恰当地了解什么是禅。
然而,这些活生生的证悟过程,在语言文字的大量流传中,逐渐失去了个别、具体的生命冲力。有人借用他人开悟的文字,作为自己的开悟;有人将他人的开悟,当作一种幻境来欣赏,而不知自己该如何开悟。
大慧禅师曾剀切地指出:“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大正藏四七册,八九五页中,示真如道人)。
禅若不作为一种生命的挑战,则言句均将失去光采,成为自欺欺人的把戏。不幸的是,在大慧禅师的时代里,学禅者正步入这种险境。
《碧岩录》一书《三教老人序》中(元大德八年,一〇三四)谓大慧禅师曾焚弃其师圆悟克勤禅师所述之《碧岩集》(大正藏四八册,一三九页上。另据《碧岩录后序》中谓:“大慧禅师,因学人入室,下语颇异。疑之才勘而邪锋自挫,再鞠而纳疑,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记来,实非有悟。因虑其后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由是火之以救时弊也。”,同上,二三四页下),惟《碧岩录》仍续流传,此亦为时势所趋(如《禅林宝训》卷四中载“心闻曰:教外别传之道,至简至要,初无他说,前辈行之不疑,守之不易。天禧间,雪窦以辨博之才,美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当世学者,家风由此一变矣。建宣政间,圆悟又出己意,离之为碧岩集,彼时迈古淳全之士,如宁道者、死心、灵源、佛鉴诸老,皆莫能回其说。于是新进后生珍重其语,朝诵暮习,谓之至学,莫有悟其非者。”同上,一〇三六页中、下)。
大慧禅师本人于屏居衡阳时,亦取古德机语加以拈提,编为《正法眼藏》三卷。惟是书,大慧禅师自谓:“不分门类,不问云门、临济、曹洞、沩仰、法眼宗,但有正知正见可以令人悟入者皆收之。”(卍续藏一一八册,一页)则有其特殊立场。与大慧禅师同时之天童正觉禅师亦有“颂古”之作(元万松行秀禅师,并就该颂古予以评倡,见大正藏四八册,二二六页)。
总之,一方面由于参禅成风,大僧团中,禅众事实上无法与大禅师起居相共,一般在家居士,更无此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祖师语录之增加,类似判教之工作,事实上也需要加以整理说明,以维系宗风。因此,文字之普遍应用,竟成为“不立文字”之禅门里一特殊现象。
更有甚者,从不识字之六祖开始,早期禅师们均在山边林下或独自修行,或聚众劳动自养,只要机缘巧合,露柱、炉火、锄地均可作为悟道之接引手段。纵使使用语言文字,也是一般生活用语,朴质无华。然至唐末,在禅师的“颂古”中,可以见到如文学般用字典雅的诗偈了。大禅师住在敕住的名山首剎中,和朝庭中的名公巨卿往还,给一向山野丛林中的禅,变成带有富贵气息的禅,这种转变确是一值得注意的蜕变。
三、大慧禅师对禅的体认
大慧禅师对当时禅风之观察如下:“近年以来,禅有多途,或以一问一答,末后多一句为禅者。或以古人入道因缘,聚头商榷云:这里是虚,那里是实;这语玄,那语妙;或代或别,如禅者。或以眼见耳闻和会,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上,为禅者。或以无言无说,坐在黑山下鬼窟里,闭眉合眼,谓之威音那畔父母未生时消息,亦谓之默而常照为禅者。”(大正藏四七册,九四一页中、下,答张舍人书)
这四种禅均非正途,第四种禅,大慧称之为“邪禅”、“默照禅”,“以其教人十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照为极则。”(大正藏四七册,九二三页上,答陈少卿书),此种默照禅只教人什么事都不管,只管静坐,大慧禅师深不以为然。
若谓此则是禅,则真是“教中谓之谤大般若,断佛慧命人,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大正藏四七册,九四一页中、下。答张舍人书),因为静坐只是一方便,若执方便为究竟,使人误以如此便是禅法,便是佛法,则使人永远不能亲见真正的禅法、佛法,大慧禅师对此种自诩默而常照的邪见,深恶痛绝,处处毫不留情地批驳。
另外,“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语问答,为差别因缘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大正藏四七册,八九一页上,示清净居士)则可概括说明前三种禅。
大慧禅师并不反对静坐,也不反对看祖师语录(大慧禅师曾有说明:“承谕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可以入道,是方便门。借方便门以入道则可,守方便而不舍则为病,诚如来语。山野读之不胜欢喜,踊跃之至。今诸方漆桶辈,只为守方便而不舍,以实法指示人,以故瞎人眼不少,所以山野作辨邪正说以救之。”大正藏四七册,九一九页上,答曾侍郎书。又“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同上,八九〇页下,示清净居士),然而必须清清楚楚地认识这些是方便法门、应病之药。
盖“禅不在静处,不在闹处,不在思量分别处,不在日用应缘处。然虽如是,第一不得舍却静处、闹处、日用应缘处、思量分别处,忽然眼开,都是自家屋里事。”(大正藏四七册,八九三页下,示妙证居士),禅不是静坐、言句,但静坐、言句都是通向禅的门径。
大慧禅师干脆地说道:“禅乃般若之异名”(大正藏四七册,八九四页上),禅不坏世间相而求实相,一切有为法,一切人为造作的工具,都无法亲切地说明什么是禅,只有自己亲自去体会。若能彻证,则说理说事,说邪说正,都是多余。其情形就如大慧禅师自述的“从来无实法与人,直是据款结案,将平生悟得底开口见胆,明白直说与人。”(大正藏四七册,九○三页下,九○四页上,示永宁郡夫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慧禅师对禅之强韧的活力和高度的自信。《五灯会元》载大慧禅师往云居省觐圆悟禅师,圆悟禅师请为第一座,“时会中多龙象,以圆悟久虚座,元俟师之来,颇有不平之心。及冬至,秉拂昭觉元禅师出问众云:眉间挂剑时如何?师曰:血溅梵天。圆悟于座下以手约云:住!住!问得极好,答得更奇。元乃归众,丛林由是改观。”(卷十九,卍续藏一三八册,三七六页),在这种情况下,简短的四个字,斩钉截铁地从大慧禅师胸中迸裂出来,是何等的自信,使圆悟禅师为之赞叹!
大慧禅师就是这样充满信心地为续佛慧命孜孜不倦,所谓“山野平昔有大誓愿,宁以此身代一切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此口将佛法以为人情,瞎一切人眼!”(大正藏四七册,九一九页下,九二○页上,答李参政书)这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势!
无穷的生命力,贯穿大慧禅师的一生,年六十二岁配居衡阳时曾自赞曰:“身着维摩裳,头裹庞公帽,资质似柔和,心中实躁暴,开口便骂人,不分清白皂,编管在衡阳,莫非口业报,永世不放还,方始合天道。”(大慧禅师年谱,载佛教大藏经七三册,五三一、五三二页)坚强的意志表露在字里行间。
若无此信心和意志,在老大的禅门中不可能创出新气象来。“赵州狗子无佛性”这话头,也不会如此轻易地成为入道的法门。
大慧禅师对此话头,抱有绝对的信心,所谓“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又方寸若闹,但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佛语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个无字,一时透过,不着问人。若一向问人,佛语又如何,祖语又如何,诸方老宿语又如何,永劫无有悟时也!”(大正藏四七册,九三○页上,答吕舍人书)这是大慧禅师对禅修的深刻体认。
的确,在大慧禅师的眼中,多少人盲目驰求于外,虽想开悟,但荒不择路,用尽心力却无济于事。大慧禅师指出了一条新方向,这种禅“不是如来禅、不是祖师禅、不是心性禅、不是默照禅、不是棒喝禅、不是寂灭禅、不是过头禅、不是教外别传底禅、不是五家宗派禅、不是妙喜老汉杜撰底禅。”(大正藏四七册,八九五页下,示真如道人)这是大慧禅师的说明。
四、参赵州狗子无佛性之话头
按“狗子无佛性”之话头,五祖法演禅师即曾特别提出,观《法演禅师语录》卷下载:“上堂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州云:为伊有业识在。师云:大众尔诸人,寻常作么生会?老僧寻常只举无字便休。尔若透得这一个字,天下人不奈尔何。尔诸人作么生透,还有透得彻底么?有则出来道看。我也不要尔道有,也不要尔道无,也不要尔道不有不无,尔作么生道?珍重!”(大正藏四七册,六六五页中、下。另“上堂云: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也胜猫儿十万倍。下座。”大正藏四七册,六六○页上。“师室中,常举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僧请问,师为颂之:赵州露刃剑,寒霜光焰焰,更拟问如何,分身作两段。”大正藏四七册,六六六页中、下。大慧禅师对五祖法演禅师重视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亦甚熟悉。于答鼓山逮长老书时有:“五祖师翁住白云时,尝答灵源和尚书云:今夏诸庄,颗粒无收,不以为忧,其可忧者,一堂数百衲子,一夏无一人透得个狗子无佛性话,恐佛法将灭耳。”大正藏四七册,九四二页下)
这是一个奇怪的话头,不能答有,不能答无,也不能答不有不无,其意何在?如何参这话头?
据大慧禅师的看法:“看时不用搏量,不用批注,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里,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不见古德有言,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非但祖师门下如是,佛说一大藏教,尽是这般道理。”(大正藏四七册,九○一页下,九○二页上,示吕机宜)此一大段,似有解说,又似未解说。
总之,大慧禅师对此话头极具兴趣,除此话头本身具有直参本源心地之重大意义外(无门慧开禅师,以“赵州狗子无佛性”为“无门关”第一则。谓:“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是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大正藏四八册,二九二页下,二九三页上),大慧禅师更在当时混乱的禅门里,开拓了一新的途径。
所谓:“从上诸圣,无言语传授,只说以心传心而已,今时多是师承学解,背却此心,以语言传授,谓之宗旨。为人师者,眼既不正,而学者又无决定志,急欲会禅,图口不空,有可说耳。欲得心地开通,到究竟安乐处,不亦难乎!”(大正藏四七册,八九二页下,示智通居士)
参禅学道,原为解脱。尤其是禅门心法,不在言语,然而一般参禅者,尤其是知识分子,探究祖师语录,在当时为一普遍现象。如大慧禅师本人“十七落发,即喜宗门中事,编阅诸家语录,尤喜云门(文偃禅师)、睦州(陈道明尊宿)语。”(《指月录》三三五页)
著名之《景德传灯录》,约早于大慧禅师百年也流行于世,如五祖法演禅师弟子清远佛眼禅师“适寒夜孤坐,拨炉见火一豆许,恍然自许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遽起,阅几上传灯录。至破灶堕因缘,忽然大悟。”(《五灯严统》卷十九,卍续藏一三九册,四一九页)
祖师语录似已成为参禅者的教科书,尤其士大夫学禅又“一向作聪明说道理,世间种种事艺,我无不会者,只有禅一般我未会。在当官处,呼几枚杜撰长者来,与一顿饭吃却了,教渠恣意乱说,便将心意识,记取这杜撰说底,却去勘人,一句来一句去,谓之厮禅。末后,我多一句,尔无语时,便是我得便宜了也。”(大正藏四七册,九二八页中,答张提刑书)
只在语言上逞小慧,不肯老实修行。大慧禅师警告此等学人“莫爱诸方奇言妙句,宗师各自主张,密室传授底,古人公案之类,此等杂毒收拾在藏识中,劫劫生生取不出,生死岸头非独不得力,日用亦被此障碍,道眼不得明彻。”(大正藏四七册,八九二页下,示智通居士)
士大夫平时博览群书,好作意解,对佛法亦作相同看待,对祖师语录则要在字句上、意思上去分析解说。对此现象,大慧禅师叹道:“而今士大夫,多是急性便要会禅,于经教上及祖师言句中,博量要说得分晓。殊不知,分晓处却是不分晓底事。若透得个无字,分晓不分哓,不着问人矣。老汉教士大夫放教钝,便是这个道理也。”(大正藏四七册,九三三页下,答宗直阁书)大慧禅师洞晓其中因由,断然采取参“狗子无佛性”之话头以为对治。
参禅学道就为解脱,非为章句记诵,固为一般人所明知。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各种经论,若不能时时提醒自己是为解脱而来,则反有落入文字障,而忘却最终目标之虞。
如沩山灵佑禅师对香严智闲禅师曰:“吾不问汝平生学解及经卷典子上记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景德传灯录》,卷十一,香严智闲禅师条)使香严禅师因之尽焚所集诸方语句而后入道。
至宋禅机流行,五祖法演对弟子南堂元静禅师亦曰:“我此间不比诸方,凡于室中,不要汝进前退后、竖指击拳、绕禅床、作女人拜、提起坐具、千般技俩,祇要你一言下谛当,便是汝见处。”(卍续藏一三九册,四二○页)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禅宗血脉所在。
第一等的禅师“有时拈一茎草作六丈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任运自在,具有无穷的创造力。若不能直下参透自己的本源心性,彻底扫尽无始来的无明习气,单只记得经上文字,识得禅门技俩,都是身外边事。
如何重新提振学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恢复日渐消失的禅门活力,正是大慧禅师所关心的,参赵州“狗子无佛性”这个话头,就是大慧禅师提出的答案。这是大慧禅师在禅宗教学史上的一大见识。五祖法演禅师的特识在其徒孙辈的大慧禅师身上,得到最大的发挥。
凡人呱呱落地,带着无始时来的习气,随着知识经验的熏染,贪瞋痴三毒恶业,就如影随形。只要这个杂染的心识在,任何角度的灯光,投射在这个心识上,都会产生黑暗的影子。要使灯光晶莹,只有破除这个杂染心。
大慧禅师之参话头,就是要一举击碎它。将我们的整个生命力量凝聚在这一疑情上——“狗子无佛性“,这是一个不能答有不能答无,用语言可以解答的问题,只有将所有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紧抓不放,排遣所有想象思辨,以意志代替思考,“只这一(无)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妄念起时,但举个无字,举来举去,蓦地绝消息,便是归家稳坐处也。”(大正藏四七册,九○三页下,示快然居士)所有的疑问,根源只有一个,若能掌握住则“得力处乃是省力处,省力处乃是得力处”,恰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将全副意志集中在一“无”字上,这是一个多么便捷的方法,然而一般人却“为利根聪明所障,以有所得心在前顿放,故不能于古人直快捷方式要处一刀两段,直下休歇。此病非独贤士大夫,久参衲子亦然。多不肯退步就省力处做工夫,只以聪明意识计较思量,向外驰求。”(大正藏四七册,九一七页中,答曾侍郎书)
因此大慧禅师时时以“立决定志”提醒学人(大正藏四七册,九○四页下,示妙智居士。九一二页中,示成机宜。九二四上,答赵待制书。九三五页中,答李郎中书),凝聚精神,勿再于文字上计较思量,须立时展开解脱轮回之对决。
太虚大师曾说:“从参话头言,禅宗彻头彻尾就是一个大话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禅学论文集,七五页)然而大慧禅师却是第一个大力提倡参话头为参禅方法的人,此后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均是同一作用。大慧禅师面对“过头禅”、“口鼓子禅”(大正藏四七册,八九九页下,示徐提刑:“自无辨邪正底眼,摹地撞着一枚杜撰禅和,被他狐媚,如三家村里传口令,口耳传授,谓之过头禅,亦谓之口鼓子禅。”)、“厮禅”、“默照邪禅”之歪风,以参无字一句话头,扫除瓜葛,直透本心。
五、结论
隔大慧禅师近千年之民国禅风又如何呢?中国首屈一指的模范禅寺——金山江天寺和扬州高旻寺“禅堂选佛场,变为经忏堂水陆坛,禅师宗师变为经忏师化缘师”﹝法舫法师《一九三○年代中国佛教的现状──民国元年至二三年》,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中国佛教史论集(七),一三三页〕。
佛法不是用来装修门面的,大慧禅师说得好:“不以佛法为人情。”尤其是禅宗心法,是自己与自己无始来累积之旧业,做一总清算,需要具决定信、立决定志,不到桶底脱落,照见自性,绝不罢休的。
祖师们依之修证,与佛同行,为报佛恩,苦口婆心,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字和经验。若不能体解此中深意,竟以学他人语,学静坐样来张大自己,助长我见,本欲灭无明而无明愈高,本欲除我执而我执愈深,无怪禅门萧条了。
大慧禅师面对的时代,教内、教外都充满了危机,如再不能恢复祖师们对佛法之坚强信念,对禅法的高度活力,禅只有靠语录,让世人从文字中来猜测;靠静坐,以恍恍忽忽的幻觉为禅境了。大慧禅师以其充沛的生命力、无限的自信心,给禅门重新谱了一首进行曲,鼓舞学道者,循着话头,努力迈向开悟。在今日前所未有的大时代里,大慧禅师的成就,无疑地给予我们重大的启示。
只为觉醒 不负人生
♣课程内容:基础佛学、经典导读与开示、禅法要义开示等。
♣费用:收费,详情请咨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