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有过很多航海家,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海图和大量的古代贸易记录都可以作为证据。但是,唯一永垂史册的航海家就是郑和,郑和成为了中国古代航海的标志。其他的大量航海家,都没有被历史所记住,这些伟大的名字连同中国的航海文明被传统文化、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所扼杀、所掩盖。为什么仅仅记住了郑和?大明王朝宣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431年,郑和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刻碑。这一年三保太监郑和整整60岁,距离他上一次带领船队下西洋已经过去了10年,而那个愿意倾全国之力资助他远航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也在7年前驾崩了。这7年间,郑和就一直闲居在南京,忍受着关于“下西洋劳民伤财”的指责。
转机出现在一年前,宣德五年六月,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再次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前往异域。这时的郑和似乎也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便于宣德六年的正月和十一月,分别在江苏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和福建长乐南山,刻下了《通番事迹》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用来为他的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前无古人的航海事业做一个总结。后人无法不钦佩郑和的先见之明,这两块石碑上清晰的字迹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为数不多的明确史料。两年之后,郑和死在了第七次下西洋的船上,也算是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