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式奇书,收录了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许多创世纪的神话故事,内容还涉及奇珍异宝、神秘国度、巫医术数等多方面。虽然这些故事显得梦幻缥缈,但历代专家从未停止对它的研究,发现其中不少传说的异兽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生物。
书中有段记载这样写道:“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这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发现一种形状奇特、能自我生长的神秘物体,但其本质却无法解释。
人们将它归于神灵所生,认为只有圣人才配通晓其奥秘,并能借助其力量,因此赋予“太岁”这一崇高称谓,赋予崇拜和敬畏。
到了东汉时期,道家与医药界的探索逐渐深化,发现这种神秘生物食用后能令人神清气爽,其肉体竟还能持续生长,于是推测其具有长生不老之能。中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便有记载:
“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生不老。”
明末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太岁做了详细描述:
“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备,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清者如翡翠,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这表明太岁曾被多次发现,色泽多样,似乎是一种类似水母般透明的生命体。
然而,是否真的具备长生不老的功效,文献中未曾确证。民间因无法解释其“不吃不喝而存活”的现象,遂赋予它神秘色彩。太岁在民间被神化为成道、成仙、甚至成魔的存在,仿佛冥冥之中掌控着人们的命运。
---
3
中国古代阴阳历法中,一个甲子包含六十年,每年由一位“太岁星君”值班,共有六十位,他们被认为掌管人间的善恶祸福。若有人得罪了当年值太岁的星君,就称“犯太岁”。
这里的“太岁”其实是古人假定的行星名称,源自木星绕地球一周约十二年的周期,与历法中的十二地支相对应。木星被称为“岁星”,是纪年用的符号,和前文中描述的长生不老神药“太岁”概念截然不同。
战国后期,道教受到“太岁历”的影响,创造了“太岁神”这一形象,位高权重,专管人的命运与流年运势。因而,人们对太岁神敬畏有加,每年春节都会举行祭拜活动,祈求新年平安顺遂。
自西汉开始,“犯太岁”被广泛用来判断盖房、搬迁、婚嫁等吉凶事宜,人们办事时需请道士算一算太岁方位,避免犯忌。
如果不遵守这些规矩,传说可能在动土时挖出一个肉块,这被视为凶神显现,会招致灾祸。俗语“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便源于此。
总的来看,从古代多种典籍到民间风俗,太岁被持续记载与崇拜,仿佛这个神秘物体真实存在。可惜直到现代科学未能直接见到实物,无法验证其真实效用,直到1992年杜战盟意外发现这一切才有了转机。
---
4
显然,这次发现是建国以来,首次具备科学意义的“太岁”实物问世,这条新闻迅速震动了国内外,甚至引来了外国领导人专程访问中国,希望一睹真容。
那么,这个太岁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据杜战盟回忆,他当时在河中捞柴禾,脚下踩到一个软软的物体,一看是一团肉块,误以为是动物尸体。由于忙于农活,他并未多加理会,直接带回了家。
第二天,他和另外两人再次来到河边,惊讶地发现那团肉仍完好无损。高温天气下,动物尸体早该腐烂,成为蚊蝇滋生地,但这个肉坨颜色未变,看似还活着。他们遂合力将其抬回家,称重约50斤。
接着发生了文首所述怪事,直到西北大学杨兴中教授到来,他看到的太岁形状像海蚌,表面有细孔,颜色黄白,内里洁白,有胶质感,细腻柔软,与古代典籍描述惊人相似。
这个没有五官也无排泄系统的肉团,初步被专家认定为一种生物。西安市领导高度重视此事,科委牵头成立了包括西北大学、西安动物研究所、西安医科大学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展开深入调查。
通过组织切片和纹理分析,发现太岁约三分之一由“大型黏菌复合体”构成。这是一种介于动物与真菌之间的低等生物,通常以腐生方式生活,依赖真菌和细菌为食,栖息于腐木、枯枝和落叶中,偏好温暖湿润环境。由此,太岁能自行生长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
然而,因其为低等生物,科学界对黏菌研究甚少,研究工作一度停滞。直到十年后,西北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应用一种先进培养技术,发现太岁组织中含有曲霉菌、青霉素、木霉菌等18种菌落,占整体重量三分之一。
该研究显示,太岁实质为一个大型菌落体,与延年益寿关联不大。余下七成的未知物质成分成为下一步科学攻关的难题。2010年,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分离纯化手段提取了这部分物质,获得白色絮状物,经仪器检测后证实为“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是一种重要现代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尼龙纤维、粘合剂、乳化剂、吸水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