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契美尼德,经帕提亚,到萨珊王朝,她们共同构筑了伊朗高原上艺术的辉煌时代。公元前6世纪开始,阿契美尼德王朝力量空前强盛,积极扩张领土,逐步建成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强大的帝国。大流士一世时期,修通了连接全境的驿道,规划收税区域,帝国保持道路通畅,促进商业贸易交流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文化关联互动,广大地域内,各种特点的文化和艺术进入全面融合状态。这一时期的文化大融合,在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方面,都呈现出阿契美尼德时期创造出的波斯特色,同时也为将来本土化的萨珊艺术风格打下了成长的基础。
该部分重点展出的有翼狮金来通,来自哈马丹省,器物结合了有翼的狮身和近乎锥形的垂直杯身,杯身上端饰有一圈莲花图案,其下饰有平行的凹槽线。狮子呈张嘴伸舌状,头部、颈部和胸部覆有鬃毛,前爪自然着地。双翅末端饰有三排羽状花纹,末端向前弯曲。类似形象可见于苏萨的釉面砖和波斯波利斯的浮雕。
有翼狮金来通
帕提亚王朝处于地中海文化和伊朗文化充分融合的阶段,来自哈马丹省纳哈万德的青铜女神像充分体现了波斯风格和西方文化的共同特征。女神头顶上是象征伊西斯女神的王冠,面部表情平静,鼻头尖翘,眼睛看向前方,一头波浪卷发披在肩上,左手持盛满收获物的丰饶之角,身上穿着古希腊式的束腰长裙,身披外罩。
青铜女神像
公元3世纪,来自伊朗高原南部的阿达希尔王建立了萨珊王朝。这时期的伊朗,从文化到艺术,开启了全面伊朗化的进程。萨珊王朝出产的玻璃器皿、金银器,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在东亚国家成为人们竞相购买收藏的高级工艺品。
来自吉兰省尼亚沃尔的刻面玻璃碗,虽然已经失去往日通透的光泽,仍然能清楚看到萨珊时期玻璃器的典型特征——表面排列连接在一起的蜂窝状装饰。萨珊玻璃工艺最开始采用一种简易的制作方法,在磨具上直接吹制,与帕提亚王朝的工艺相似。后来,萨珊玻璃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其中就有半圆形或六角形雕刻碗。
刻面玻璃碗
以特殊工艺制作的萨珊银盘,首先在银盘内壁绘制图案线稿,然后剔除周围部分,使图案呈现浮雕效果,抛光细节。然后,再以金和汞的混合物在想要涂金的地方反复摩擦,将多余的汞加热后挥发,鎏金就保留在器物表面了。在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国王骑马鎏金银盘上,萨珊国王头戴新月王冠,脑后扬起象征皇室的丝带,身穿华丽的礼服,佩戴象征武力的剑与箭。国王坚毅的目光和举起的一只手,象征他将接受空中天神交付的权力。
国王骑马鎏金银盘
这一部分将伊朗文物和中国新疆出土的丝织品对比展出,充分说明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繁荣贸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联珠对鸟纹锦是根据萨珊审美定制的一件中原出口货物。这片织锦在新疆吐鲁番的古墓群中被发现,得益于当地炎热干燥的自然环境,成功保留了唐朝织锦的鲜艳色彩和精美图案,织物由红、黄、驼、白色组成,六边形的大联珠纹和四周环绕的对鸟图案是典型的萨珊艺术风格。
联珠对鸟纹锦